今天,又有朋友问我关于商鞅变法的一些假设问题,我深感这个问题的前提并不成立。诚然,商鞅变法的确推动了秦国的崛起,但从实际情况来看,商鞅当时在秦国的地位非常脆弱,而士族势力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,但仍然非常强大。从历史的发展来看,即便秦惠文王在位时间较短,商鞅依然没有能力对抗秦惠文王的统治。而如果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,商鞅取代了秦惠文王,那秦国极有可能会立刻陷入内乱。
商鞅根本没有能力取代秦惠文王
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秦孝公去世后秦国发生了什么。根据史书记载,公元前338年,秦孝公去世后,太子嬴驷继位,成为秦惠文王。当时,秦国的朝廷发生了剧变,一些权臣,包括公子虔,向秦惠文王告发商鞅企图谋反。秦惠文王听信了这些指控,立刻下令逮捕商鞅。商鞅得知消息后,立即逃往边疆,因为没有凭证,他无法在途中找到任何安全的地方停留。随后,商鞅计划逃至魏国,甚至打算通过魏国逃往其他国家,但都被拒绝。最终,商鞅只得返回秦国,悄悄回到自己之前的封地商,并决定发动手下的兵力攻打郑县。然而,秦惠文王迅速派兵出击,商鞅很快被击败,最终战死。商鞅的尸体被运回咸阳后进行车裂,家族也被满门抄斩。
展开剩余70%从这段历史记录可以看出,商鞅被诬告谋反之后,第一时间的反应并不是与秦惠文王对抗,而是选择逃亡。他之所以如此做,正是因为他清楚自己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与秦惠文王争斗。在他试图集结兵力进行反抗时,连一个地方的攻坚战都没有打下来,便被迅速平定,这足以说明商鞅根本没有起义的资本。
商鞅失败的几个关键原因
我之所以坚信商鞅会失败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:
1. 士族的强大势力。尽管商鞅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秦国士族的权力,但在秦孝公去世时,士族的影响力仍然非常强大。士族的权力在秦惠文王时期才逐渐开始衰退。因此,商鞅在秦国的根基相当薄弱,无法彻底打破士族的控制。
2. 商鞅缺乏军事才能。商鞅的主要才干在法家治国方面,他的军事能力实际上是相对有限的。就拿河西之战来说,商鞅借助计谋诱捕了魏国主帅公子昂,导致魏军在指挥层的混乱,从而赢得了战争,这其中有不少运气成分在内。商鞅并没有展现出真正的军事领导才能。
3. 商法的限制。商鞅实施的严苛法治政策,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束缚住了。虽然通过变法,商鞅得到了部分百姓的支持,但由于法令过于严格,百姓对他过于依赖,敢于支持他反叛的力量几乎没有。再者,商鞅通过削弱士族的力量,也使得自己的私兵力量严重匮乏,无法在紧要关头形成有效的军事力量。
如果商鞅取代惠文王,秦国可能陷入更深的混乱
假设商鞅真如某些人设想的那样,取代了秦惠文王,那么秦国的局势很可能会陷入剧烈的内乱,至于秦国是否能继续崛起,我们很难做出判断。具体来说,有以下几点:
1. “谋反”罪名一旦坐实。商鞅的“谋反”罪名一旦成为事实,秦国内部的各大公室势力必然会联合起来反对他。正如前文所述,士族势力依然强大,一旦这些力量联合起来,平定商鞅的叛乱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更为关键的是,商鞅变法积累的所有政治资本和支持势力,将可能在内乱中彻底消失。
2. 秦国是否能继续崛起无法预测。秦国的最终崛起,统一六国,确实有商鞅变法的贡献,但这也离不开后来的秦国明君的领导。商鞅自己并没有留下可继承的政治遗产,他的后代几乎被满门抄斩,因此我们无法知道如果他被取代后,秦国是否能找到足够有能力的领导者。商鞅的失势很可能会使秦国的未来充满变数。
综上所述,商鞅虽然对秦国的崛起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,但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能力去替代秦惠文王的地位,且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,秦国恐怕会迅速陷入一场无法预料的内乱。
发布于:天津市山西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